06年4月“环境心理学”听课笔记第五章

发布日期:2018-05-23 编辑整理:安徽省自考网 【字体:
  第五章  气候与行为

  一、概念:

  1. 周围环境:是指我们周围摸不到、看不见的一些稳定的环境特征,如声音、温度、气味和照明。周围环境对行为的影响是通过情绪作为中介变量产生的。

  2. 莫若比安:提出了环境负荷的概念——它指环境给个体传递的信息量。

  3. 环境负荷有三个特征:环境信息的强度、新奇性、复杂性。

  4. 按照感觉信息量的不同,环境负荷可以分为①高负荷环境②低负荷环境。

  (1) 高负荷环境指环境输入的感觉信息量多;

  (2) 低负荷环境指周围环境输入的信息量少。

  (3) 在其他条件相等的情况下,高负荷环境导致更高的激活水平。

  §5.1地理和气候决定论

  一、天气和气候有什么区别?

  1. 天气是指相对快速的冷热改变或是暂时的冷热条件。

  2. 气候则是指一般情况下具有的天气状况或长期存在的主要天气状况。

  3. 区分清楚二者的不同是十分重要的,

  ① 因为它们对人类行为的影响是不一样的。

  ② 其次,在研究天气对人的影响时,控制一些文化和社会因素要比研究气候对人的影响时更难以控制。

  二、关于气候与行为间的关系,主要有哪些观点?

  1. 气候决定论认为:气候决定了行为的范围。谈到气候决定论时,必然会联系到地理决定论。

  很难把它们分割开,地理位置决定了气候。

  2. 气候可能论认为;气候对行为有一定的制约作用,它限制了行为可能的变化范围。

  3. 气候概率论认为:气候不是导致某种行为产生的决定性因素,但是它决定了某些行为出现的概率比另一些大。

  §5.2温度与行为

  一、周围温度与有效温度的区别。

  1. 温度可分为周围温度和有效温度。

  2. 周围温度是指周围环境或大气的温度,是实际的客观温度;

  3. 有效温度是指个体对周围温度的知觉,是个体的主观感受。

  二、核心温度:是指个体身体内部的温度知觉。

  三、环境适应性:指适应环境中的各种刺激;适应环境指适应环境中的某种特别刺激。

  四、最适温度:又称为有效温度,它是通过对湿度和温度共同作用带给人的舒适水平来测量的。

  五、一般来说,如果在温度高于32℃的环境中超过2小时,对于没有达到环境适应性的个体,会影响智力任务的操作。然而,有一些研究却得出结论,认为热不会妨碍操作行为,相反有助于任务的完成。

  六、试阐述热对个体行为的影响。☆

  1. 随着温度的升高:

  (1) 操作先受到妨碍,后受到促进。

  (2) 对于警觉性任务的操作,

  ① 当温度升高打破了身体原来的热平衡系统后,操作行为受到影响;

  ② 之后,由于身体调节机制的作用,重新适应了新的温度,这时操作行为又得到提高。

  2. 总之,长时间在热环境中会妨碍智力型任务的操作;

  (1) 在热环境中的时间稍短一些,完成机械操作会受到干扰,

  (2) 但是对警觉性的任务则可能先产生干扰,随后得到促进。

  3. 根据各种研究结果,一般来说,

  (1) 当温度低于4℃或高于32℃;或者风速大于7米/秒时,工作效率下降。

  (2) 温度在11℃-25℃之间时,进行体力劳动效率最高;

  (3) 脑力劳动的最佳温度是15℃、20℃、25℃;

  (4) 当温度高于40℃时,无论哪种工作,质量都大幅度降低。

  4. 当周围环境温度过高,人们体验到热带来的不愉快时,人际吸引降低

  (1) 较热的地方暴力犯罪率要高。

  (2) 在某些情境中,

[1]  

安徽自考网声明:

1、由于各方面情况的调整与变化,本网提供的考试信息仅供参考,考试信息以省考试院及院校官方发布的信息为准。

2、本网信息来源为其他媒体的稿件转载,免费转载出于非商业性学习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内容与版权问题等请与本站联系。联系邮箱:952056566@qq.com


安徽自考便捷服务

安徽自考微信交流群

安徽自考微信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