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考中国古代文学史(一)考点三

发布日期:2018-05-23 编辑整理:安徽省自考网 【字体:

  《古诗十九首》及其情思内涵

  《古诗十九首》最早见于《文选》,编者把这些亡失主名的五言诗汇集起来,冠以此名。关于《古诗十九首》的作者和时代,前人有所推测,如说其中有枚乘、傅毅、曹植、王粲等人的创作,都不可信。今人综合考察《古诗十九首》纯熟的艺术技巧及其情感倾向、所折射的社会生活情状,一般认为,它不是一时一人之作;它产生的年代,应当在东汉顺帝末到献帝前,即l40一l90年之间。

  东汉末年,社会动荡,政治混乱,下层文士漂泊蹉跎,游宦无门:“贤才抑不用,远投荆南沙”(郦炎《见志诗(二)》),“文籍虽满腹,不如一囊钱”、“被褐怀金玉,兰蕙化为刍”(赵壹《刺世疾邪赋》附诗)。《古诗十九首》就产生于这样的时代,表述着同类的境遇和感受。这十九首诗歌,基本是游子思妇之辞。具体而言,离情别绪、人生的失意和无常之感,是《古诗十九首》基本的情思内涵。

  《古诗十九首》的离情别绪,表现为思乡和怀人。长久漂泊他乡,又无所成就,游子的思乡深情令他们寝寐难安:

  明月何皎皎,照我罗床帷。忧愁不能寐,揽衣起徘徊。客行虽云乐,不如早旋归。出户独彷徨,愁思当告谁。引领还入房,泪下沾裳衣。(《明月何皎皎》)

  月圆之夜,游子难以入睡。屋里屋外徘徊彷徨,思乡的清泪潸然下落。月圆反衬亲人不能团聚,写月圆的情境表达思乡情感,是我国古代诗歌一个典型情境。这一情境,便是这首古诗开创的。

  思乡的根底,是思念家乡的亲人。《古诗十九首》把思亲的情感聚焦在妻子身上。如《涉江采芙蓉》:“涉江采荚蓉,兰泽多芳草。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感慨“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这真是一个震撼人心的生命境遇!它的背后,隐含着多少人生的艰辛和无奈!作者先是描述采摘象征纯洁美好的芙蓉以寄送相思的雅丽缠绵的诗境,结尾以此精警之语点化,这怀人的情感,就美好延绵又深刻丰富了。

  《古诗十九首》还从思妇的角度,抒发她们的闺思和愁怨,展示她们婉曲复杂的心态。这些作品,可能大多并非真正出于思妇之手,而是游子文士琢磨思妇的心态创作的。对游子的深切思念和真挚爱恋,是这些诗歌的核心,《迢迢牵牛星》尤可称道:

  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纤纤擢素手,轧轧弄机杼。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诗的表面全是写牛郎织女,却无一处不是写思妇自己的情事。终日心神不宁、悲叹流泪,是织女,也是她自己,可以想见她思念游子的深切和痛楚。

  思妇的歌唱同时也表现了她们复杂微妙的心理,如《行行重行行》:“相去日已远,衣带日已缓。浮云蔽白日,游子不顾反”,对游子长久不归多少有些怨责和无奈。

  《古诗十九首》另一个重要主题,是表现游子±人对生存状态的感受及其人生的某些观念。有功业迟滞的焦灼和失意:“盛衰各有时,立身苦不早”,“何不策高足,先据要路津。无为守贫贱,坎轲长苦辛”;有世态炎凉的深刻感受:“昔我同门友,高举振六翮。不念携手好,弃我如遗迹”(《明月皎夜光》);更感受到了人生短暂、飘忽如寄:“人生天地间,忽如远行客”(《青青陵上柏》),“人生寄一世,奄忽若飚尘”(《今日良宴会》),“浩浩阴阳移,年命如朝露。人生忽如寄,寿无金石固”(《驱车上东门》)。

  游宦的挫折,人生的失意,使游子们面对现实,审时度势,重新认识人生的价值。他们想要摆脱虚名的困缚:“良无磐石固,虚名复何益。”(《明月皎夜光》)想要甩掉一切人生的包袱去自由生活:“荡涤放情志,何为自结束。”(《东城高且长》)同时,他们也不相信成仙、永生之类的事情:“万岁更相送,贤圣莫能度。服食求神仙,多为药所误。不如饮美酒,被服纨与素。”

  当然,《古诗十九首》的作者们并不是玩物丧志。他们离乡背井,漂泊游宦,本是要追求功名,令社会认可自己的价值。但是,经历了种种挫折和失落之后,他们对人生有了新的认识。在种种人生的价值取向当中,他们更看重生存的价值。这种思想观念的产生是被迫无奈的,也可能是情感化的。但是它折射出深广的社会内涵,又具有广泛的包容性,富于人生的哲理。


  《古诗十九首》的艺术表现特征

  《文心雕龙·明诗》说《古诗十九首》:“观其结体散文,直而不野;婉转附物,怊怅切情,实五言之冠冕也。”概括了《古诗十九首》的基本特色。具体而言,《古诗十九首》的艺术表现特征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意蕴多义: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表现风格

  涵咏不尽,意味无穷,是《古诗十九首》最鲜明的特点。如《行行重行行》:

  行行重行行,与君生别离。相去万余里,各在天一涯。道路阻且长,会面安可知?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相去日已远,衣带日已缓。浮云蔽白日,游子不顾反。思君令人老,岁月忽已晚。弃捐勿复道,努力加餐饭。

  从字面看去,这诗的意思似乎很明白,就是思妇想念远方的游子。但是细加品味,它的含义,它的情感,却异常丰厚。首先,如果把“游子不顾反”一句的“游子”,理解为游子自称,则此诗也可以看做是游子之辞。而游子想念妻子与思妇想念游子,其感情内涵是不尽相同的,可以产生不同的体会。并且,一旦作游子自称理解,全诗的题旨还可能有完全不同的解释,超出夫妇思念的范围。其次,离别之情,是“人所同有之情”,不论是游子、思妇甚或处于其他离别的情境,都会自觉不自觉地联系自身的经历,去感受、联想甚至补充这诗的情感内涵。再次,诗句看似明白实际上却含蕴不尽,它的每一句,都可以作更为丰富的体会。这些涵容很大的抒情特点,为读者留下了自由联想的广阔天地。

  (二)浅近自然、不假雕饰而富于表现力

  从情感说,《古诗十九首》感情醇真诚挚,没有矫揉造作;从艺术表现说,它的写境用语似乎信手拈来,没有错彩镂金式的加工,而是出水芙蓉般的自然诗境。如《逥车驾言迈》:

  逥车驾言迈,悠悠涉长道。四顾何茫茫,东风摇百草。所遇无故物,焉得不速老!盛衰各有时,立身苦不早。人生非金石,岂能长寿考?奄忽随物化,荣名以为宝。

  它直抒时光流逝而功名不成的焦灼,感叹人生不永,非常真诚。前四句景物描写,随意摭取沿路所见,没有着力选择的痕迹。而荒凉的景象,灰暗的色调,春秋代序的季节变化,与作者焦虑、凄凉的心境相互比衬,谐调一致,极真实又极自然。

  (三)情思与景物、情境的融合

  《古诗十九首》所描写的景物或情境与情思非常切合,往往能够形成情景交融、浑然圆融的艺术境界。例如《去者日已疏》:

  去者日已疏,来者日已亲。出郭门直视,但见丘与坟。古墓犁为田,松柏摧为薪。白杨多悲风,萧肃愁杀人。思还故里闾,欲归道无因。

  抒发时光蹉跎的悲慨和孤凄的思乡情感。以白描手法,写出门所见的景象:荒凉的丘墓,悲鸣的白杨,肃杀的秋气,还有古墓成田、松柏为薪的变化。这一景象与作者孤苦悲凉的情思完全吻合。

  《古诗十九首》描写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也得力于比兴手法的运用。如“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也有通篇使用比兴的例子,如《迢迢牵牛星》,全篇都是写牛郎织女的传说,却把现实生活中游子思妇的离别情感融会了进去。每一句都不涉及自己的情事,其实处处又都是写自己的感受。

  《古诗十九首》也有以象征手法创造圆融艺术境界的作品,如《西北有高楼》:

  西北有高楼,上与浮云齐。交疏结绮窗,阿阁三重阶。上有弦歌声,音响一何悲。谁能为此曲,无乃杞梁妻。清商随风发,中曲正徘徊。一弹再三叹,慷慨有余哀。不惜歌者苦,但伤知音稀。愿为双鸿鹄,奋翅起高飞。

  诗写楼的高美,曲的悲凉,人的孤独,其实正是作者自身及其生存状态的象征。它所描写的景象,不同于《古诗十九首》其他诗歌的白描,而是夸饰、“设计”的景象,是内心情思的幻化景象,因而就具有象征的意味。
 

安徽自考网声明:

1、由于各方面情况的调整与变化,本网提供的考试信息仅供参考,考试信息以省考试院及院校官方发布的信息为准。

2、本网信息来源为其他媒体的稿件转载,免费转载出于非商业性学习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内容与版权问题等请与本站联系。联系邮箱:952056566@qq.com


安徽自考便捷服务

安徽自考微信交流群

安徽自考微信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