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新闻作品研究学习笔记 感性与理性

发布日期:2018-05-23 编辑整理:安徽省自考网 【字体:

新闻作品研究是一种思维活动,它不能脱离思维活动的一般规律,其认识过程包括从感性到理性的两个认识阶段。
    1.感性认识阶段
    所谓感性认识阶段,就是通过对新闻作品的阅读,从其形式到内容的直接印象的具体感受阶段。
    如新闻作品中醒目的标题、新颖的角度、紧凑的结构、简洁的语言等等,都是吸引读者的第一条件。读者透过形式,必然把感受的触角伸人到作品的核心,由表及里,进而了解由上述各种因素综合构成的新闻及其所蕴含的丰富思想。
    感性认识阶段是新闻作品分析研究的起步。没有感性认识,就无从进人认识之门。但是感性认识固然重要,并不等于有了感性认识就够了。感性认识只是研究作品的低级阶段,比较肤浅、片面,带有局限性、表面性,甚至是不准确的。它只是反映了事物的现象和外在层面。
    随着研究思维活动的深入,认识必然从感性上升到理性。研究不能排斥分析、判断的理智因素。如果单有感觉,没有思考,单有印象由感知,没有本质的认识,始终停留于感性认识阶段,就无法全面也认识新闻作品的是非、深浅和真伪,深刻把握新闻作品的内涵和意义。新闻作品研究的任务,要求把握新闻作品的本质,新闻作作的全体和内在联系。1980年2月9日发表在一家报纸上的一篇短通讯《钱被风刮跑以后》,曾被评为当年全国好新闻一等奖。不能不承认,这篇报道乍一看,从主题到结构都有它可取之处,主题击中了当时社会上大家都关心的问题:良好的道德风尚的回归。结构形式悬念迭起、一波三折。然而,透过现象,深人作品,认真分析,该文漏洞百出,前后矛盾,新闻要素不全,存在明显的虚假性和不合情理之处。事后查证该文为假新闻,
    可见,新闻作品作为认识客体,仍然需要借助于理性思维,突破感性认识的限制,上升到理性认识,才能达到研究的最佳效果。  

    2.理性认识阶段
    所谓理性认识阶段,就是对新闻作品的分析、评判的阶段。它是感性认识阶段的飞跃、继续和深化。
    要达到对作品的正确理解,就必须将分散的、片断的、表面的感性材料加以集中归纳,找出现象与本质之间的内在联系,获得由局部到整体,由现象到本质的理性认识。只有这样,才能正确地把握事物的本质特征。
      当研究者根据自己对现实生活的感受、理解,对作品加以分析鉴别时,就已经进人到研究的理性认识阶段了,在这个阶段中,已不满足于对新闻作品的纯粹的直观感受,而是力图理解作品所蕴含的深刻的思想意义和独特的表现形式、它已经跳出了感性认识阶段的“是什么”、“怎么样” 的简单结论.而是要进一步提出一系列“为什么”的问题,从而作出是非对错的判断和评价。
      由此可见,理性认识和感性认识不同之处在十,感性认识具有直接性、单个性、生动性,而理性认识则具有抽象性、深刻性、整体性。它主要不是依靠感官,而是依靠主体的理论思维能力对感性材料进行抽象与概括、分析与综合、思索与判断,从而达到对作品的深层次理解。
    新闻作品研究中,对作品的理解是多层面的。有透过事实表面现象而对其本质内涵的理解;有对作品事件背景和时代特征的理解;也有对记者的理解,理解了记者才能理解记者倾注于作品的思想感情。
    3.感性与理性的统一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研究作品过程中的两个阶段,但二者又是不能截然分开的。它们往往相互交叉,前后互补。研究者在具体感受时,不能说没有一点分析、选择、鉴别的理性思考,而在理性思考时,又离不开对具体新闻作品中人与事的个别特征的感受。理解,需要不断感受;感受,由于理解而深刻.二者是互相渗透,对立统一的心理活动。
    毛泽东同志在《实践论》中说:“感性和理性二者的性质不同,但又不是互相分离的,它们在实践的基础上统一起来了。我们的实践证明:感觉到了的东西,我们不能立刻理解它,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更深刻地感觉它、”在新闻作品研究中,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实际情形完全符合这一认识规律。
    新闻作品研究是一个完整的精神活动,感性与理性的辩证统一.首先表现于它们之间的相互依赖。
    一方面,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读者对作品的认识序列,是先有感性,然后才发展为理性。作品的本质是通过多方面现象表现出来的,不透过作品的现象,就无法把握作品的本质c因此,理性认识必须以感性认识为前提,离开了感性认识,理性认识就无从产生或者是主观臆造的靠不住的东西。
    另一方面,感性认识有待于深化、发展为理性认识。对作品中的事实还停留在片断的、分散的、表面的认识阶段时,对作品的分析不可能有什么深切的感受,只有经过认真思考,将那些片断的分散的、表面的印象集中起来,加上自己的和知识的补充、丰富,并在自己头脑里获得再现时,才能对作品所揭示的内涵有比较全面、深切的感受,从而达到理解与感受的统一,真正把握作品的本质。《相思正是吐黄时》报道的是台湾民众赴祖国大陆探亲的情景。从表面看,这篇通讯突出的特点是借用散文笔法,缘物寄情,富有文采。深人研究,才真正理解作品中每一个情节和细节,每一段抒情和描绘,无不紧扣“血浓于水,两岸一家”的骨肉亲情。记者始终将自己炽烈的感情融于笔尖,饱含真情描绘了一群回家探亲心情最为迫切的台湾同胞那种刻骨铭心的思乡之情,不失时机地宣传了我国政府关于台胞来去自由的对台,文中人、景、理、情交织融合,意蕴含蓄、深远,感情浓烈饱满,读之催人泪下,感人肺腑。
    感性和理性的辩证统一,其次表现于它们的相互渗透。
    一方面,感性认识中有理性认识;另一方面,理性认识中也难免有感性认识的东西。在理性思维过程中,总是有感性的东西再现,理性思维中的想象,把感性形象带人其中,从而促进思维的活跃和豁通。对概念和理论的解释,也往往要借助于具体的、个别的感性形象。它们之间不是相互排斥,而是相互渗透,相互依存。两者的区分是相对的。
    在实际分析、研究活动中,由于研究者的、经历、认识水平、社会意识、审美情趣的不同,就会形成不同的观点。其中有两种错误倾向值得注意:一种是“唯理论”,一种是“经验论”。
    “唯理论”轻视生活,轻视事实,轻视感性经验,不从新闻作品实际出发,而是从条条出发。唯理论者分析、研究新闻作品时,偏重于理性的挖掘,拘泥于新闻作品的共性特征,不是多侧面、多层次、多角度研究新闻作品的成败,甚至出现断章取义、各取所需的现象。
    “经验论”轻视新闻写作和研究的规律,否认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思维定势,认定“新闻无学”,“分析新闻没有必要”,“上级说好就好,上级说坏就坏”,认为“不学新闻学,照样懂新闻”,把局部的、一知半解的经验当作普遍规律。如此等等,都不符合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方法论,都不能帮助读者正确分析、评价、研究新闻作品。

安徽自考网声明:

1、由于各方面情况的调整与变化,本网提供的考试信息仅供参考,考试信息以省考试院及院校官方发布的信息为准。

2、本网信息来源为其他媒体的稿件转载,免费转载出于非商业性学习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内容与版权问题等请与本站联系。联系邮箱:952056566@qq.com


安徽自考便捷服务

安徽自考微信交流群

安徽自考微信交流群